爽。
远望半山之上,隐隐有些红墙绿柳,似乎是一片住宅区。
驱车而上,不多时进了别墅区内。
社区门口站着四个卫兵,钢枪在手,刺刀雪亮,纹丝不动。
四车并行的宽阔山道上,往来尽是些红牌子的军车,和政府官员的轿车,眼见得这上所住的都是些高层显贵。
易青左右张望,心中暗道,这些当官的真是好会享受,盛夏之时住在这等地方,真是做了活神仙了。
开车的大兵哥问了一句话:“回不回家。”
杨娴儿道:“直接去。”
言简意赅,尽是军人做派。
吉普车在住宅区里七拐八绕,杨娴儿站了起来,不住的跟过往的人打招呼。
易青知道这里住的至少是副部长和中校以上级别的文官武将,忍不住好奇的沿路打量。
乖乖,美国佬要是一排导弹砸在这个山上……
易青吐了吐舌头。
吉普车驶到一个军用仓库门口终于停下。
杨娴儿下车对大兵哥道:“你回去吧。晚上我打电话你就来接我,多准备一辆车;还有,告诉炊事员加菜,我晚上要请客。”
易青仰头看了看这个大的惊人的仓库,倒象是原来放置战斗机的,现在废弃了一样。
忍不住问道:“周末沙龙开在这里啊?”
杨娴儿点点头,笑道:“我们来早了,先进去吧,里面很凉快。”
易青耸了耸肩膀,他原本以为沙龙都应该是很温馨小资的场合,没想到场地如此的粗犷。
走进这个大仓库,易青恍然若有所悟。
1913年英国的一个军械库展览,开创了二十世纪前卫艺术的沙龙化先例。自此,以旧仓库、废厂房为场所的前卫艺术展,在西方大行其道,以至于这样的场所成了前卫艺术的一个符号。
半个多世纪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,让美国大发了军火横财,欧洲人的钱,象滚滚流水一般涌入了美国商人的腰包,欧洲的艺术,也被美国人廉价捞了过来。二战结束后,军火生意衰退,不少工厂倒闭,工人随之失业。在美国最发达的东部地区,到处是破败的工业城镇,大片红砖厂房被废弃,要么门窗洞开、鸟兽出入,要么断垣残壁、杂草丛生。
其中最典型者,恐数纽约西郊的纽瓦克和费城东郊的堪顿市。大战结束后的二三十年中,失业工人的孩子们,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,废弃的厂房成了他们吸毒、滥交、械斗的场所,好莱坞的电影渲染过不少这样的场面。不过,自八十年代以来,美国各级政府出了大手笔,重振这些衰败的城镇,一些旧厂房被改建成文化活动场所,从而宣告了西方美术馆时代的到来。
杨娴儿设计的这个沙龙场地,正是美国八十年代的风格,洋溢着浓浓的复古意味。
以军用仓库的天然条件,利用军械库的符号特征定型化将废弃的旧厂房,改建成工作室、画廊之类的沙龙场地,俨然是一种时髦的文化方式。
场地四周是裸露的管道系统,刻意夸张的绕满青藤。一左一右的两面墙上,是两幅油彩画,一边是佛祖割肉饲鹰;一边是主耶酥在十字架上劝喻世人,两幅宗教画,相映成趣。
地上没有椅子板凳,到处是废弃的汽车轮胎做成的沙发,和旧汽油桶改装而成的凳子,地上还散放着许多颜料、调色盘、抹布、画笔之类的杂物,看来这个沙龙搞得日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易青正在背手参观,门外突然人声嘈杂,杨娴儿兴奋的道:“他们来了!”